主页 > 吴耀南名中医工作室 >
学术思想

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研究进展

李志勇 吴耀南

消化性溃疡(PU)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据国外学者报告,人群中大约有10%的人患有消化性溃疡病。西医治疗主要以抗酸药来解除胃酸对溃疡面的刺激和腐蚀,使胃蛋白酶失去活性来修复溃疡面,但其作用时间短、副作用多而易于复发。PU可归属中医学“胃脘痛’、‘嘈杂”、“痞满”等范畴,近年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治疗消化性溃疡方面具有整体调节、复发率低、副作用小等优势,故中医药在治疗PU上越来越受到医学界普遍关注,现将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概况简介如下。

一、病因病机

(一)本虚标实,正虚邪

恋宋兴认为:本病多发于思虑情郁、劳倦体虚、暴饮暴食等因素之后。从疾病发展趋势看,本病大多易转为慢性,迁延难愈,具有正虚邪恋的典型特点。由于大多患者溃疡反复发作数年或数十年不愈,故以脾气虚弱为本。邱健行认为各种原因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虚弱,或素体脾胃不足者,易受饮食不节、劳倦、情志失调以及气候变化等外来不良因素的影响,引起或加重脾胃功能失调,酿成溃疡病的发生或复发。幽门螺杆菌是导致消化性溃疡发病的重要原因,属中医邪气的范畴,脾胃虚弱是HP侵袭的前提之一,而HP又可损伤脾胃,进一步加重脾胃虚弱,最终使病程迁延不愈,反复发作。总之,脾胃虚弱是导致消化性溃疡发生的根本原因,而邪之所凑,加剧其本虚,表现为虚实杂夹。

(二)情志失调,木郁乘土

胡荣认为,消化性溃疡的病因主要是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则伤肝,肝木乘土,横逆犯胃;饮食不节直接损伤脾胃功能。临床必须分清木亢乘土与土虚木贼,前者关键在肝,后者关键在脾胃,二者病机有主次之分,证情有虚实之异。王幼立结合中医“天人相应”理论,认为在春气升发之时,若木郁而不达,疏泄失常,乘及土位,则令中焦气机壅塞不通,脾胃升降失和,日久气血瘀阻,损伤胃络,终发为溃疡。

(三)痰湿蕴结,气滞瘀阻

王洪京等认为长夏之际,气候炎热且多雨,水气升腾,潮湿充斥,加之近年全球性气温升高,致外界湿热邪气复加,起居调摄稍有不慎,即可导致湿热从外而入,加之人们为了享受,山珍海味,辛辣滋腻叠进;又由于各方面原因,饥饱失常,餐饮无规律,进餐过快等皆能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湿困中州,聚而成痰,痰湿热中阻,湿热内生,损伤胃膜而病发溃疡。李冀等认为,瘀血乃溃疡病复发的“宿根”,临症表现为胃脘部刺痛,痛处固定,以夜间为甚,且多在出血之后疼痛即缓解,舌质紫暗,舌底青筋暴露等均为瘀血之佐证。若脾胃虚弱,无以化生气血易致气虚血瘀,或情志不遂,肝气不舒,气滞血瘀,或脾胃阳虚,阴寒内生,寒凝血瘀。瘀血存留,妨碍血之化生,黏膜缺乏气血之供养,抗邪能力下降,或瘀血直接损伤膜络而致溃疡复发。

二、临证施治

(一)辨证分型

孙立杨等用溃疡煎剂(白及、薏苡仁、白蒺藜、甘草、海螵蛸为基础方药)治疗消化性溃疡42例,并据脾胃湿热、肝郁乘脾胃、脾胃虚寒、肝胃郁热型不同进行辨证加减。结果总有效率为92.8%。陈凯等观察乌贝溃愈汤(乌贼骨、大贝母、南沙参、芍药、延胡索、生甘草、黄连、白及)治疗消化性溃疡58例,肝胃不和者合柴胡疏肝散加减;瘀血阻络者合丹参饮与失笑散加减;脾胃虚寒者去黄连合黄芪建中汤加减;对照组口服盐酸雷尼替丁胶囊、多潘立酮片、阿莫西林胶囊。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8%;显著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4.1%(P<0.05)。罗秀珍将124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三联疗法;治疗组予以中医辨证施治:气滞血瘀型予以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肝郁气滞型予以柴胡疏肝散加减,脾胃虚寒型予以黄芪建中汤加减,胃阴亏虚型予以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肝胃湿热型予以化肝煎加减。结果治疗组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胃镜下溃疡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冯群法等将65例经胃镜检查确诊的消化性溃疡患者采用辨证分型治疗:气滞型23例,予以香苏散加味;瘀血型14例,予以失笑散加味;阴虚型17例,予以益胃汤合一贯煎加减;虚寒型11例,予以黄芪建中汤加味。治疗2个月后,结果总有效率达95.38%。

(二)基本方加减

詹农高用愈疡汤加减(木香、砂仁、吴茱萸、黄连、大黄、白及、槟榔、厚朴、黄芪、白术等)治疗消化性溃疡84例,偏热者重用黄连:偏寒者重用吴茱萸、加干姜;气虚甚者加党参、升麻、柴胡;胃阴虚者加石斛;兼血瘀者加三七粉。对照组病例采用西药(雷尼替丁、硫糖铝)治疗,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1%。显著优于对照组的58.2%(P<0.05)。高望望观察半夏泻心汤加味(半夏、黄芩、干姜、太子参、炙甘草、黄连、白及、浙贝、海螵蛸、蒲公英、木香)治疗消化性溃疡53例,治疗组加服雷贝拉唑;对照组仅用雷贝拉唑;两组中如有HP阳性者,第一周服杀HP三联药物(雷贝拉唑片,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胶囊)。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23%,显著优于对照组的(P<0.05)。严付红用溃疡宁(仙人掌、丹参、黄芪各、海螵蛸、白及、延胡索、象贝母、甘草、三七粉)治疗消化性溃疡,对照组予雷尼替丁口服。结果:治疗组60例中总有效率91.7%高于对照组35例中总有效率82.9%(P<0.05)。黄慧用小建中汤加味(饴糖、肉桂、党参、当归、白芍、甘草、生姜、土茯苓、蒲公英、三七粉、白及粉、乌贼骨)治疗消化性溃疡25例,对照组予以口服奥美拉唑、阿莫西林、甲硝唑。治疗4周后,治疗组25例中总有效率为96.0%,显著优于对照组25例的88.0%(P<0.05)。白中山用公英快疡散(蒲公英、海螵蛸、白及、川楝子、延胡索)治疗难治性消化性胃溃疡60例,对照组予法莫替丁口服治疗,结果治疗组60例总有效率95%;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60例的73.3%(P<0.01)。

三、单味中药治疗的实验研究

(一)大黄

大黄粉能够直接黏附于溃疡部位,促进血液凝固,保护消化道黏膜,从而起到较好的促进溃疡愈合,预防溃疡出血等作用。毛晓燕等用大黄白及散(大黄、白及)合雷尼替丁联合治疗消化性溃疡60例,对照组用雷尼替丁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组痊愈56例(93.3%)显著高于对照组痊愈46例(76.7%)(P<0.05)。时昭红等将240例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去甲肾上腺素对照组(对照组)、微米大黄炭喷洒治疗组(治疗组)和喷洒联合口服微米大黄炭治疗组(喷洒口服治疗组)3组。治疗后比较患者止血疗效:喷洒口服治疗组总有效率95.0%;喷洒治疗组总有效率92.5%,喷洒口服治疗组及治疗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其中以喷洒口服治疗组效果最好(P<0.01)。张晓华将消化性溃疡并出血患者4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口服生大黄粉,并加对照组的西医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西医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非常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0%(P<0.01),结论生大黄加西医救治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二)黄连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黄连可能具有独特的抗PU作用,其主要成分为小檗碱和黄连碱。该作用可能与其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黏膜屏障功能、改善胃黏膜血流供应、调节植物神经系统功能、抑制敛炎因子的产生、抗HP和抗脂质过氧化等有关。黄连及其生物碱被认为是治疗消化性溃疡和急、慢性胃炎的一种极有潜力的药物。吴静等研究显示黄连与盐酸小檗碱对HP均有一定的抗菌活性,黄连的抗菌活性相对较好。众多抗HP效果较好的复方中药制剂中都含有黄连,如:半夏泻心汤、黄连解毒汤、戊己丸(黄连、吴茱萸、白芍)等。但目前尚无单独使用黄连治疗PU的临床研究报道。

(三)海螵蛸

王劲松研究发现海螵蛸可降低胃液总酸度,还能增进胃黏膜PGE的合成及增加正常和应激大鼠胃组织cAMP的含量,说明该药物能有效地减轻应激性胃黏膜损伤的形成和促进溃疡的愈合。

(四)两面针

庞辉等研究结果证实两面针碱对实验性急性胃黏膜损伤具有明显保护作用,两面针碱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动物模型的胃黏膜损伤,并初步证实,两面针碱的这种保护作用与其抑制胃蛋白酶活性和抗氧化作用有关。民间常取其两面针根与金豆根、石仙桃适量,水煎服,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

(五)川芎

杨卫文等认为丹参治疗PU可能存在如下机制: ①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使胃及十二指肠黏膜免受损害而促进溃疡愈合。②降低血浆ET(内皮素)水平,改善微循环,增加胃、十二指肠黏膜的血流量。近年研究发现,胃肠黏膜上皮细胞可产生ET,ET致溃疡的机制与其导致的胃、十二指肠血管收缩使黏膜缺血、缺氧和酸中毒等有关,而缺血、缺氧及内皮细胞损伤又可刺激ET释放形成恶性循环。林瑜等观察消化性溃疡中医证型与ET、NO的关系,结果:消化性溃疡各中医证型较正常对照组血浆ET水平增高,而血清NO水平降低。丹参作为ET拮抗剂降低了血浆ET含量,改善了胃、十二指肠黏膜的血液供应,从而防止溃疡形成。

(六)黄芪

黄芪为补中益气要药,甘微温,健脾补中、以其补气之功收托毒生肌之效,疮疡中期,正虚毒盛不能托毒外达,补气生血,扶助正气,托毒外出。《神农本草经》“主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补虚”。黄芪能促进损伤组织修复,生肌力强。此外,还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抗氧化、抗衰老及免疫调节作用,改善血液流变学异常,保护肝肾等作用。

四、中医其他疗法

牛红月等针刺中脘治疗消化性溃疡138例,选用中脘穴,长针深刺;对照组138例,口服西咪替丁,共观察6周。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0.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4%,针刺组疗效略优于对照组,但考虑中心效应,组间疗效无差异(P>0.05)。随着时间推移,两组症状均改善明显(P<0.01),但组间疗效无差异(P>0.05);两组胃镜疗效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针刺中脘穴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梁繁荣等观察代针膏穴敷治疗消化性溃疡,将93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穴敷组33例、针灸组30例和西药组30例,结果中医证候总有效率分别为87.88%,86.67%,63.33%;胃镜总有效率分别为84.85%,86.66%,63.33%;3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代针膏穴敷与针灸均明显减少溃疡面积(P<0.01),使幽门螺杆菌明显消失(P<0.05)。宁晓军用针挑疗法治疗难治性和顽固性消化性溃疡32例(以局部选穴为主,配合循经选穴),对照组26例用(H受体阻滞剂或LOSEC、抗炎(阿莫西林和/或甲硝唑或其他抗生素)、保护胃黏膜(胶体果胶铋胶囊/中成药)治疗。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救率为93%,溃疡愈合或缩小总有效率为90.6%,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五、问题与展望

目前西医对PU治疗研究并未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因此大量研究方向转向中医药领域寻找突破口,目前针对中医药治疗PU的研究已取得显著进展。临床证明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确切,尤其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难治性PU及预防PU复发方面前景广阔,患者追求相对安全的治疗途径也促进中医药研究快速发展。但是临床上中医药在PU的辨证分型、具体用药方面个人主观因素过多,难以形成统一的行业标准,后学者难以掌握,前人经验难以大规模继承,此外,中药质量、制作方法等因素也限制了中医药应有疗效的发挥。今后应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从不同角度着手,综合研究得出更全面、可靠、重复性强的治疗方法。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23(03):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