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吴耀南名中医工作室 >
学术思想

吴耀南教授治疗脾胃病经验浅谈

吴耀南教授治疗脾胃病经验浅谈

陈一斌

吴耀南教授是厦门市中医院副院长,全国200名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福建省第三批名老中医专家,从医30余载,擅长运用中医脾胃学说治疗各种内科疑难杂症,对脾胃病的诊治经验丰富,逐渐形成了健脾和胃、清化湿热、调理气机、活血化瘀,脏腑同治的学术思想。其针对不同的病症治法各有千秋,临证时辨证精准,用药灵活,变通治疗。主张有是证用是药,折断病机,防止传变是关键。笔者有幸师从吴耀南教授,现将其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1、健脾和胃

《灵枢》曰: “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金匮要略方论》曰:“四季脾旺不受邪”。《景岳全书》说:“胃可受纳,脾可运化,一纳一运,化生精微”患者多因脾虚胃弱,运化失常,食积停滞,郁而生热,导滞食滞湿热内停,瘀血内阻。 “虚、滞、热、瘀”为脾胃病基本病机,本病多在脾胃虚弱的基础上而发,强调在诊病时应处处固护脾胃之本,根据《内经》“虚则补之”原则,脾胃虚弱者治以温补脾胃,方投黄芪建中汤加减,药用黄芪、桂枝、吴茱萸、莪术、白芍、鸡内金、生姜、大枣、甘草等药物,健脾与消食并举。重用黄芪为君,健脾益气。桂枝、吴茱萸、莪术、白芍是为臣药,温阳祛寒,活血缓急止痛,鸡内金消食、生姜温胃散寒、大枣补脾益气,是为佐使之用。甘草是健脾胃的必用之品,而且用量要大,并非仅为调和之品。诸药合用,温中止痛。

2、清化湿热

《冯氏锦囊秘录》曰:“湿热之原,因寒温饥饱失常,喜怒劳役过度,以伤脾胃,脾胃为水谷之海,伤则动火熏蒸水谷而为湿热,且胃司纳受,脾司运化。今脾既不能运化,则饮食停积,而湿热愈生矣。”《医门棒喝》言:“胃为戊土属阳,脾为己土属阴,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吴教授认为湿热外侵,或饮食不节,情志不遂,脾失健运,腐熟运化不及,水谷化为湿浊,蕴而化热,阻于中焦,升降失司而为病。湿为阴邪,其性粘腻,热为阳邪,性喜熏蒸,阴阳相合,难解难分。治疗上宜清热化湿,理气健脾为治,此即“利水渗湿清热即所以健脾”。采用热湿分治,使热湿分离。分别采用清热化湿法、清热燥湿法、清热利湿法或芳香化湿法等。吴教授结合脾升胃降的特点,喜用霍香、佩兰、陈皮、半夏、石昌蒲、厚朴、白术、苍术、苏叶、黄连等,霍香、佩兰主升,芳香化湿开胃,陈皮、半夏主降,理气和胃,燥湿化痰,若苔浊则伍以石昌蒲、厚朴,石昌蒲主升,开窍醒脾,厚朴主降,行气燥湿。白术苍术同用,取其健脾、燥湿、解郁、辟秽之功。通畅中焦气机,湿热自愈。此外,吴教授喜用芦根、白茅根、鱼腥草、淡竹叶,玉米须、车前子,薏苡仁、茯苓、猪苓、泽泻等渗湿利水之品;还喜用茵陈、蛇舌草、或金钱草、海金沙、或马蹄金、七寸金、鸭跖草等泄热利湿之品。

3、调理气机

脾胃为气机升降枢纽,脾气主升,胃气主降。《素问·藏气法时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即指脾胃升降运化功能。清代医家叶天士则谓“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因此可见脾胃气机之升降正常才能保证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在这方面,吴教授强调,固护脾胃的方法不应一味甘温益中,而应注意脾贵在运不在补。在调理升降时,除考虑上述脾胃本身的因素外,还要重点考虑由其他脏腑气机升降失调而影响脾胃的升降,比如肝失疏泄。《素问宝命全角论篇》曰:“土得木而达之,木赖土以培之。”《血证论》云:“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症,在所难免。”肝气疏泄失常,一为疏泄不及,土失木疏,气壅而滞;二为疏泄太过,横逆脾胃,肝胃不和。正如叶天士所云: “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凡醒胃必制肝”, 用药以“不伤胃,不破气,不滋腻,忌刚用柔”。吴教授认为芍药甘草汤为“忌刚用柔”的代表方。喜用白术与白芍相配,白术甘苦善补脾胃之气,除湿之要药也;白芍苦酸微寒,滋阴柔肝。术得芍补,补而不燥; 芍得术滋,补而不腻。一刚一柔,刚柔相济。

4、活血化瘀

《灵枢》曰: “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张氏医通》曰:“谷入于胃,长气于阳,脉道乃行。”胃腑以通降为顺,又为多气多血之腑,所以无论内伤、抑或是外邪等诸多因素均易导致气滞血瘀,且脾胃病病程绵长,“久病入络”,“胃病久发,必有聚瘀”故论治脾胃病常从瘀治。吴教授在瘀证的诊断上在前人的经验基础上有所发挥,即在依据临床症状、病程等诊断外,还从舌下脉络迂曲的程度、胃镜下胃粘膜改变等综合判断,胃镜见胃粘膜凹凸不平、息肉,胃粘膜活检示不典型增生或肠腺化生,均属胃络瘀阻所致。治疗上应重视活血化瘀,常用郁金、延胡索、莪术、田七、赤芍等。郁金性辛、苦、寒,归肝胆经,味辛能行能散,既能活血,又能行气,辛散苦泄,能解郁开窃,长于治疗肝郁气滞血瘀之痛证。延胡索性辛、苦、温,归肝、脾经,辛散温通,为活血行气止痛之良品,《本草纲目》: “延胡索,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用之中的,妙不可言。”

5、脏腑同治

吴教授根据中医整体观的理论,受到《素问·咳论》篇:“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启发,提出了“五脏六腑皆令胃病,非独胃也”的见解,认为“治胃要治脾”、“治胃要治心”、“治胃要治肺”、“治胃要治肝”、“治胃要治肾”、“治胃要治胆”、“治胃要治肠”、“治胃要治膀胱”、“治胃要治咽”、“治胃要治腰”的系列理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治法和用药,用于临床。同时认为治胃病犹如行军打仗,如长驱直入不能奏效,可考虑迂回作战的方略。例如在临床上出现胃脘疼痛,痞满不适,呃逆嘈杂,恶心呕吐等脾胃病症状,同时兼有胸闷、心悸失眠,甚则心痛,重则彻背,面白汗出,头昏乏力等心阳虚的表现时,在治疗胃病药物的基础上加用心系药物,即“补火生土”。常用心胃同治方:黄芪、丹参、砂仁、檀香、藕节、郁金、枇杷叶、茯神、半夏、鸡内金、草珊瑚、甘草。或用丹参饮合小陷胸汤加味。

(陈一斌,2019年05月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