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健康科普
健康资讯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第2部分,共6部分)

发布日期:2022-08-11

自然史

人感染HBV后,病毒持续6个月仍未被清除者称为慢性HBV感染。感染时的年龄是影响慢性化的最主要因素。在围生 () 期和婴幼儿时期感染HBV者中,分别有90%25%~30%将发展成慢性感染[11] ()。其HBV感染的自然史一般可分为3个期,即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和非活动或低(非)复制期[12]。免疫耐受期的特点是HBV复制活跃,血清HBsAgHBeAg阳性,HBV DNA滴度较高 (>105拷贝/ml),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水平正常,肝组织学无明显异常。免疫清除期表现为血清HBV DNA滴度 >105拷贝/ml 但一般低于免疫耐受期,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持续或间歇升高,肝组织学有坏死炎症等表现。非活动或低 () 复制期表现为HBeAg阴性,抗-HBe阳性,HBV DNA测不到 (PCR) 或低于检测下限,ALTAST水平正常,肝组织学无明显炎症。

在青少年和成人期感染HBV者中,仅5%~10%发展成慢性,一般无免疫耐受期。早期即为免疫清除期,表现为活动性慢性乙型肝炎;后期可为非活动或低 () 复制期,肝脏疾病缓解。无论是围生 () 期和婴幼儿时期,或是在青少年和成人期感染HBV者,在其非活动或低 () 复制期的HBV感染者中,部分患者又可再活动,出现HBeAg阳转;或发生前CC区启动子变异,HBV再度活动,但HBeAg阴性,两者均表现为活动性慢性乙型肝炎。

儿童和成人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于510年后发展为非活动或低 () 复制期的比例分别为50%70%[13,14] (-3,-2)。在我国和亚太地区对非活动或低 () 复制期慢性HBV感染者自然史的研究尚不充分,但有资料表明,这些患者可有肝炎反复发作[8]。对一项68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前瞻性研究表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展为肝硬化的估计年发生率为2.1%[15]。另一项对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平均9 (1~18.4) 随访,进展为肝硬化和HCC的发生率分别为23%4.4%[16,17]。发生肝硬化的高危因素包括病毒载量高、HBeAg持续阳性、ALT水平高或反复波动、嗜酒、合并HCVHDVHIV感染等[18-20] (I)HBeAg阳性患者的肝硬化发生率高于HBeAg阴性者[1,10, 15] (-2)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肝硬化失代偿的年发生率约3%5年累计发生率约16%[10] ()。慢性乙型肝炎、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肝硬化的5年病死率分别为0%~2%14%~20%70%~86%。其影响因素包括年龄、血清白蛋白和胆红素水平、血小板计数和脾肿大等[10] (-2)。自发性或经抗病毒治疗后HBeAg血清学转换,HBV DNA持续转阴和ALT持续正常者的生存率较高[10, 21] (,-3,)

HBV感染是HCC的重要相关因素,HBsAgHBeAg均阳性者的HCC发生率显著高于单纯HBsAg阳性者[22] (-2)。肝硬化患者发生HCC的高危因素包括男性、年龄、嗜酒、黄曲霉素、合并HCVHDV感染、持续的肝脏炎症、持续HBeAg阳性及HBV DNA持续高水平 (105拷贝/ml )[10] ()。在6岁以前受感染的人群中,约25%在成年时将发展成肝硬化和HCC[23]-2。但有少部分与HBV感染相关的HCC患者无肝硬化证据。HCC家族史也是相关因素,但在同样的遗传背景下,HBV病毒载量更为重要[24] (-3)



上一篇:乙肝歧视源于无知! 
下一篇:“大三阳”母亲不宜母乳喂养吗? 
友情链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厦门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北京中医药大学   福建中医药大学   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