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健康科普
健康资讯

癌症是慢性病 中医治疗有优势

发布日期:2022-08-08

厦门中医院肿瘤科 陈小峰 杨清蓉
       一直以来,癌症的阴影笼罩着全人类,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肿瘤的认识已有长足的进步,癌症生存者的总人数在不断地增长,2005年美国报告癌症患者死亡人数首次出现下降趋势且癌症患者5年生存率已经达到65%。事实证明,癌症不再与死亡直接划等号,合理的治疗可使肿瘤变成慢性病,让肿瘤的进展速度缓慢下来;让肿瘤象糖尿病、高血压一样,得 到抑制,甚至让患者与肿瘤和平共处很多年。最近,世界卫生组织(WHO)明确地把癌症列为慢性病,只要加强预防、及早发现、合理治疗,癌症患者是可以长期存活的。医学界也达成共识即把“生活质量”作为治疗肿瘤治疗的目标之一。
          中医学是研究复杂系统和复杂性的复杂性科学。人体是由多层次组成的极其复杂的系统,生命活动的维持依赖于各个层次之间的高度协调,中医概括为“阴阳平衡”。一旦外界干扰或内部协调失衡,将导致“阴阳失调”而发病。中医治疗的目的就是使患病机体从“阴阳失调”恢复到“阴阳平衡”的健康状态,所以中医治病是一种治本的方法,特别适宜于治疗慢性病。中医治疗老年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优势众所公认。
           那么,中医在治疗癌症是否也具有优势呢?回答是肯定的。中医认为癌症的发生过程,在一定意义上,是机体正气(即抗癌的力量)与邪气(致癌因素)矛盾双方互相斗争的过程,邪胜于正则癌症发生、发展,正胜于邪则阻止癌症的发生与发展;在治疗癌症时,就是要扶助正气,祛除邪气,改变邪正双方的力量对比,使之有利于疾病向痊愈方面转化。所以,扶正祛邪是中医治疗癌症的一个重要法则。那么,正气指的是什么呢?中医指的是机体的抗病能力,就针对肿瘤而言,现代医学认为是机体内的生物反应调节(Biological Response Modifers,BRM)能力,即机体内固有的生物反应体系,可直接或间接地调节或改变宿主对肿瘤细胞的生物反应效应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中医治疗癌症时特别重视增强机体的生物反应调节能力,即“以人为本”的治疗理念以求达到“治病留人”的目的。临床上,可见到不少中晚期癌症病例,经过中医治疗后肿瘤生长缓慢甚至停止生长,症状得到改善,生存质量提高,长期“带瘤生存”;对经手术、放、化疗的癌症患者,经中医治疗可加快康复,减少肿瘤转移和复发。
        现代医学治疗癌症是建立在“以瘤为本”的理念上,根治手术、高强度放疗、高密度、大剂量化疗等,其目的是欲斩尽杀绝癌细胞,但往往临床疗效及获益却相对有限,反而严重损伤机体的“正气”,造成患者的痛苦、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加重病情。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和欧洲临床肿瘤学会于2006年共同发布了“改善癌症医疗质量的共识意见声明”,强调关注癌症生存者及癌症姑息治疗问题。国际上抗癌的理念正在不断地修正,西医对癌症的认识,从“绝症”到“可根治”到“慢性病”的转变。
中医治疗肿瘤的优势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①整体观:肿瘤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它的发生、发展、复发、转移是每个不同机体病症在其局部的反应。西医对肿瘤大多采取对抗治疗,把治疗目标盯住缩小瘤体。因此,即使肿瘤被缓解,但由于机体长癌的条件尚未改变,肿瘤复发和转移在所难免,甚至边治疗(如化疗)边复发、转移。而中医学既重视整体调整,又重视个体的辨证施治。针对癌症既注意消除、回避外在致病的因素,顾及局部病灶,更要重视调动和提高人体自身的抗癌能力,即调节机体内环境,增强机体免疫力,其中尤着重调动积极的心理、情志在防治疾病的作用。因此,在整体治疗中,中医有它的长处。
           ②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的基本法则,也是中医的特色,它符合个性化 治疗原则,即针对某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对待,这是现代医学发展的重点之一。
           ③中药及其复方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可以从多途径、多靶点地作用于机体和肿瘤细胞,如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诱导抑癌基因表达,通过调整机体以免疫力为代表的生物反应体系,直接或间接地调节或改变宿主对肿瘤细胞的生物反应效应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治本”,即从根本上清除产生肿瘤的基础,因此,在清除残余肿瘤细胞。防止肿瘤复发和转移方面,促进患者康复等方面,中医药具有明显的优势。
          ④相对西医而言,中药的副作用较少。
          ⑤相对西医药,中医药使用较方便,价格合理经济。
然而,尽管中医药的现代研究已取得很大进步,但临床上仍然要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辨证论治,由有中医肿瘤专科经验的医师制定针对个体的中医药治疗方案,坚持治疗,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发布日期:2007-07-14]


上一篇:爱耳日 
下一篇:怎样的前列腺充血引起的慢性前列腺炎? 
友情链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厦门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北京中医药大学   福建中医药大学   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